聶建中:「人情負債」是生活「理善」最佳利器
人生兩本存摺,銀行裡「金錢存摺」的財富資產增加,取決於你生活的努力與付出。但有時付出與努力並未增加任何「金錢存摺」的財富資產時,不妨檢驗生活中的另一本存摺─「人情存摺」。人情存摺裡資產的增加,所能創造的未來實質財富是可循環、擴大、倍增的。
瞭解簡單資產負債報表的人都知道,「資產」由「權益」與「負債」加組而來;而懂得財務基本觀念的人更知道,企業智慧經營之道,宜善用槓桿操作(leverage),懂得舉債經營的,才有可能替公司創造出倍增的更大經營效益。
一如企業營運一般,人生哲理應習得「人情負債」這門學問。欠點人情、增加一些「人情負債」有時是必要的。但箇中真理,在於一定要記得「償還」。俗謂:借錢要「有借有還,再借不難」,情債則「欠情還情,溫馨循環」。
人情相處殊為微妙,善用「金錢存摺」作為生活中人際交流的良善互動催化劑,最能夠在相互自我能力的「比較利益」基礎上,循環付出,共創綜效(synergy)。
親情債、人情債、感情債⋯⋯,我們一路在欠情債;同時間,我們也一路在放貸或償還情債,還給父母、師長、朋友⋯⋯,如此「欠情還情」,溫馨社會自然良性循環。
學術中有許多有關投資與負債間關係之研究,堪稱財務學之始的「米勒一莫迪利安尼模型」(Modigliani and
Miller)的負債無關論及有關論,直指負債對投資效益的攸關性。同樣在人際相處上,宜善以「人情負債」作人情投資最佳操作工具。但「人情負債」不可無限上綱,在打如意「人情算盤」時,宜斟酌自我能量,欠之過多、償還過少時,人情間的溫馨循環恐將斷裂。在人情投資行徑中,尋得最適「人情負債」點殊為重要。
資料來源:鉅亨網雜誌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